在近期结束的欧博官网国际篮球赛事中,中国男篮的表现再度引发广泛讨论,尽管球队在防守端展现了一定韧性,但进攻端的得分效率低下问题依然突出,多位资深媒体人在赛后分析中指出,中国男篮缺乏高水平持球手,导致战术执行受限,关键时刻难以打开局面,这一短板不仅影响了比赛结果,更暴露出中国篮球青训体系的深层次问题。
得分效率低迷 进攻端陷入僵局
从数据来看,中国男篮在多项国际大赛中的场均得分排名靠后,投篮命中率、三分命中率以及罚球命中率均未达到理想水平,尤其是在高强度对抗下,球队的进攻选择往往过于单一,依赖内线强攻或外线勉强出手,缺乏流畅的传导球和创造性突破,媒体人张玮在赛后评论中直言:“现代篮球强调空间和效率,但我们的球员在持球进攻时显得犹豫,无球跑动也不够积极,导致战术体系难以运转。”
以对阵欧洲强队的比赛为例,中国男篮在第三节多次出现“得分荒”,对手通过紧逼防守切断传球路线后,球队缺乏能够持球破局的球员,最终导致分差被迅速拉开,这种场景并非偶然,而是近年来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常态。
持球手缺失:青训体系的结构性短板
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篮球青训体系对持球型球员的培养不足,媒体人杨毅在专栏中分析称:“我们的青训过于注重身高和静态天赋,忽视了控球、视野和决策能力的打磨,很多年轻球员在青年队阶段就被固定为功能型角色,缺乏持球进攻的锻炼机会。”相比之下,欧美篮球强国的青训体系更强调全面性,即便是内线球员也需具备一定的持球和传球能力。
CBA联赛的外援政策进一步压缩了本土持球手的成长空间,多数球队将关键球权交给外援处理,本土球员尤其是后卫线更多承担防守和定点投篮任务,长期缺乏高压环境下的持球锻炼,导致球员在国际赛场上面对紧逼时手足无措,前国手王仕鹏在解说中感叹:“现在国内能真正扛起进攻大旗的后卫屈指可数,这不是球员个人的问题,而是整个培养机制需要反思。”
借鉴国际经验 改革需从基层抓起
如何破解这一困局?多位专家建议从三方面入手:
- 青训理念革新:在基层训练中强化持球技术训练,鼓励年轻球员发展多位置技能,打破“身高决定位置”的传统思维。
- 联赛政策调整:CBA可考虑限制外援持球时间,强制要求本土球员在关键时刻承担更多责任,同时增设“本土球员MVP”等奖项以激励表现。
- 国际交流加强:派遣青年队长期赴欧训练比赛,学习欧洲篮球的团队配合和持球决策逻辑,弥补国内比赛强度不足的缺陷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男篮近年来的崛起提供了有益参考,通过归化球员与本土后卫的融合(如富坚勇树、河村勇辉),日本队在亚洲赛场展现出极强的外线火力,尽管中国男篮在身体条件上占据优势,但技术细腻度和比赛阅读能力的差距已不容忽视。
球迷期待:短期内需挖掘现有潜力
在现有人员配置下,媒体人普遍认为教练组应更大胆地启用年轻球员,辽宁队的张镇麟和广东队的胡明轩虽非传统控卫,但具备一定的持球攻击能力,可通过战术设计为其创造更多突破空间,归化球员李凯尔的加入为球队提供了串联进攻的新选择,但其角色定位仍需进一步明确。
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此前曾表示,国家队建设是“长期工程”,但球迷的耐心正随着连续失利逐渐消磨,如何在短期内提升球队竞争力,同时不背离青训改革的长期目标,将成为管理层的严峻考验。
中国男篮的得分效率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,但正视短板、找准方向是迈出改革的第一步,从媒体到球迷,舆论场的激烈讨论折射出对中国篮球未来的深切期待,唯有在青训、联赛和国家队层面形成合力,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与世界强队抗衡的高水平持球手,让中国男篮的进攻不再“卡壳”。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