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结束的欧联杯小组赛中,曼联再次成为舆论焦点,不过这一次,红魔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球员的发挥,而是对手连续第三场在比赛中吃到红牌,这一罕见的“红牌连环套”现象,让球迷戏称曼联“自带BUFF”,甚至引发了关于裁判判罚尺度的激烈讨论。

欧联三连红,对手心态崩盘?

曼联本赛季欧联杯的征程堪称“戏剧性拉满”,从小组赛首轮开始,他们的对手便接连遭遇红牌打击:

自带BUFF?曼联欧联三连斩对手染红,裁判尺度引热议

  1. 皇家社会(小组赛首轮):比赛第58分钟,中场大将梅里诺因两次鲁莽铲抢累计黄牌被罚下,曼联最终1-0小胜。
  2. 谢里夫(小组赛次轮):第37分钟,后卫阿托姆在禁区内拉倒拉什福德,裁判直接出示红牌+点球,曼联2-0轻松取胜。
  3. 奥莫尼亚(小组赛第三轮):第63分钟,前锋卡库利斯因肘击利桑德罗·马丁内斯被VAR介入后红牌罚下,曼联3-1逆转获胜。

三场比赛,三张红牌,且均对比赛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,社交媒体上,球迷纷纷调侃:“曼联是不是偷偷给裁判充了会员?”“这BUFF叠得比游戏还离谱!”

裁判尺度:严格还是针对?

尽管红牌判罚本身并无明显争议(均为规则内的犯规),但连续三场“以多打少”的巧合仍引发热议,部分业内人士认为,欧联杯裁判组本赛季对“危险动作”和“战术犯规”的吹罚更加严格,而曼联的高位逼抢和快速反击恰恰容易诱使对手犯错。

前英超裁判马克·克拉滕伯格分析称:“曼联的进攻球员如拉什福德、B费擅长制造身体接触,而欧联杯对手多为经验不足的球队,容易在高压下失控。”但也有批评者指出,同样的动作在英超未必会掏红牌,欧足联的执法标准存在“双标”嫌疑。

滕哈格回应:胜利靠实力,非运气

面对外界质疑,曼联主帅滕哈格在赛后发布会上强调:“红牌是比赛的一部分,但我欧博官网们的胜利源于专注和战术执行,如果对手少一人,我们只会踢得更加主动。”数据显示,曼联在三场“红牌局”中平均控球率提升15%,射门数增加近一倍,确实展现了碾压级优势。

荷兰人也承认:“连续三场红牌确实罕见,但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压迫让对手难以适应。”队内核心B费则调侃道:“如果这是BUFF,我希望它能延续到英超!”

历史玄学?曼联的“红牌引力”

有趣的是,曼联的“红牌吸引力”并非本赛季独有,上赛季欧联杯淘汰赛阶段,巴萨的孔德和贝蒂斯的费基尔也曾在对阵曼联时染红,再往前追溯,2016-17赛季欧联杯,曼联的对手在淘汰赛共吃到4张红牌,最终助球队夺冠。

数据网站《Opta》统计,自弗格森退休后,曼联在欧战中被出示的红牌数(12张)远少于对手(24张),这一反差被球迷称为“豪门隐形特权”,但曼联名宿加里·内维尔反驳道:“与其研究红牌,不如看看曼联的跑动距离——他们总比对手多跑5公里,这才是逼抢成功的根源。”

对手视角:愤怒与无奈

作为“受害者”之一,奥莫尼亚主帅尼尔·列侬赛后怒斥裁判:“卡库利斯的动作根本不值得红牌!VAR毁了足球的激情。”而谢里夫体育总监则酸溜溜地表示:“或许曼联的球衣颜色让裁判更容易掏牌。”

自带BUFF?曼联欧联三连斩对手染红,裁判尺度引热议

相比之下,皇家社会主帅阿尔瓜西尔显得冷静:“我们输在细节,红牌只是借口,曼联配得上胜利。”

未来考验:BUFF能否持续?

随着曼联提前锁定小组出线名额,接下来的欧联杯是否还会延续“红牌剧本”?对手塞浦路斯球队奥莫尼亚已放话“不会再吃牌”,而曼联若想走得更远,仍需解决进攻效率问题——三场“红牌局”中,他们场均浪费3次绝佳机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曼联本赛季英超尚未受益于对手红牌,联赛与欧战的判罚差异也值得观察,若“红牌BUFF”真是玄学,球迷或许更期待它在英超“生效”,尤其是对阵曼城、阿森纳等争冠对手时。

无论是否存在“隐形助力”,曼联的欧联杯征程已然充满话题性,从弗格森时代的“裁判时间”到如今的“红牌引力”,红魔似乎总与争议相伴,但对球迷而言,胜利才是硬道理——只要结果有利,谁会在乎过程是否“自带BUFF”呢?